【校园故事】“追梦少年”杨一帆:以 “图层重构” 为翼,勇闯中国智造新赛道

发布者:袁昌宁发布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10

 党委宣传部 蒋媛媛  通讯员 易丽莎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的夜色中,一束耀眼的灯光刺破深夜的静谧,格外引人注意——那是学校国家 3D打印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内,21岁的杨一帆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应力云图,指尖在键盘上飞舞,打印机的嗡嗡声与窗外飘落的早樱交织成独特的夜曲。这个曾因电路设计迷茫的少年,如今已手握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金奖,用3D打印技术重塑人生轨迹。

       从“电路迷”到 “打印侠”

2022年9月,杨一帆带着对机械电子的热爱进入学校智能制造学院自动化类专业学习。然而,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晦涩的理论公式让他陷入沉思。课堂上,他常盯着黑板出神,脑海中反复琢磨“如何让冰冷的机器‘生长’出灵动的形态”。

 大一下学期,学校3D打印协同创新中心招募竞赛队员,杨一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当时他对正向建模一无所知,但凭借三天自学NX UG基础操作,他竟然在一周内就完成了两周的作业。

“杨一帆提交的作品虽然有些粗糙,却用齿轮结构模拟出蝴蝶振翅的动态,创意里透着敢想敢做的劲儿。”指导老师王龙说,至今依然记得那个倔强的身影。

这份肯定点燃了杨一帆内心的火种,要在增材制造技术专业里大干一场。在智能制造学院帮助下,他积极拓展专业学习,开启“补课狂人”模式。学院教师王龙还专门为他制定特训计划。2023年整个暑假,他把时间和精力全都放在特训上。

 历经50多个案例专门训练后,杨一帆件操作速度在三个月内提升200%。实训室监控记录下他每天近 14 小时的奋斗轨迹:清晨 6 点第一个打开设备,深夜10点最后一个关闭电源,就连吃泡面的时候,他也在研究模型参数。

       用“分层逆向法撕开困局

       2023年10月,杨一帆加入增材制造技术专业才三个月,就迎来了全国“创想杯”竞赛。面对复杂的点云数据处理与逆向修复赛题,他脑子一热,突然冒出个念头,要用“分层逆向法”。他把复杂零件层层拆开,变成能批量操作的小单元。比赛现场,别的选手还在那儿逐点修复,他却已经用最短时间把作品搞定了,最后还拿了全国二等奖。

       走下领奖台,在和指导老师王龙一起复盘时,杨一帆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腼腆地说:“这是我交给您的第一份答卷。您看,我这次的表现还算及格吧?”

       此后,他一路高歌猛进,战无不胜。

       2024年3月,在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杨一帆面对与训练内容大相径庭的赛题,依旧沉着冷静,和队友配合默契,最终以全场最高分一举夺魁。赛后复盘时,他在省赛笔记本扉页写下一行字——“困难与机遇同在”。这页被汗水浸皱的笔记,后来成了团队在困境中相互鼓励、砥砺前行的一件小小信物。

       七天重构出的渐变材料革命

正当团队秣马厉兵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传来赛制“转轨”规则有新变化的消息——赛事全面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传统实操环节被取消,改为“1 小时技能展示 + PPT 汇报”。这意味着团队数月积累的设计方案全部失效,队友们盯着删空的文件夹眼眶发红。

     “我觉得,这是重新定义规则的机会!”杨一帆拍案而起。

       国庆长假期间,他带着团队开启七天重构计划,准备破局。白天分析新赛制要求,晚上设计实时打印方案。他们创新引入 AI 算法优化打印路径,开发出可实时调整的渐变材料系统。决赛现场,当应力云图与渐变材料构件同步呈现时,评委席爆发出热烈掌声,杨一帆和他的团队最终斩获金奖。

       这场赛制变革,艰难而激烈,却意外成就了杨一帆的高光时刻。赛后,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那些被推翻的方案、咬碎的笔杆,都熔铸成了奖杯上的光泽!

       从技术突破到追逐智造新梦

       登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最高领奖台的杨一帆并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他的技术成果也在加速转化。手握 3 项专利和中望 3D 高级工程师认证的他,面对多家企业的高薪邀约,毅然选择继续升学深造。

     “我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出能让机器‘思考’的打印系统。”站在3D打印中心琳琅满目的奖杯前,杨一帆笑容笃定:“从自动化到增材制造,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图层重构’。而真正的‘立体打印’,才刚刚开始。”

       夜色渐深,学校3D 打印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杨一帆正以智慧和汗水,在增材制造领域描绘中国智造新画卷。当打印完成的蝴蝶模型在晨光中舒展翅膀时,那精密的机械结构,仿佛正诉说着新时代“追梦少年”永不言弃的执着。

              审核:陶舒 责任编辑:娄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