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多了一些“90后”,灿烂的笑容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气息。不由让人感叹,年轻真好。
好像是屡试不爽的定律,每一代人走上社会之前,都会被贴上标签,画个问号。如今已沦为“大叔”的“80后”当初如此,“90后”也难脱。
在不少人眼里,“90后”自私、反叛、非主流……大概2010年前后,“90后”伴随着各种“门”视频,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再加上那句有名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一开始“90后”就给人以叛逆、任性印象,甚至有人给扣上“三观”不正的大帽子。
但当人们在虚幻的炒作中迷眼的时候,在社会舞台的正中,真正的“90后”已跳起刚健有力的人生之舞。今年“五四”前后,“90后”们年轻的身影数次令人感佩、动容。先是上海两名年轻的消防员英勇牺牲,坠落瞬间的手拉手,生死在一起的战友情,感动了无数国人――曾几何时还是孩子的“90后”,已经在为父老的安全赴汤蹈火。同样,乌鲁木齐暴恐事件后,11名不同高校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出公开信:“我们,并肩,向暴恐分子出拳!”青春的呐喊,令人欣慰而感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造就了一代代不同的青春。替古人担忧会令人发笑,为后人忧虑,事实证明也大可不必。还记得当初的“80后”吗?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在即将进入社会时,被猛地追问:“小皇帝”,能行吗?事实上呢,一代人的共同品格往往在重大事件中彰显,在大事难事众多的2008年,“80后”就集体举行了一场成人礼。人们发现了勇护圣火的金晶姑娘,发现了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上激情演讲的李洹,发现了地震废墟上飘扬的青春旗帜,发现了奥运赛场上“鸟巢一代”的自信微笑……一代人站了出来,一代人站了起来。
“出身于独生,生活于市场,长成于网络”,“90后”有着鲜明的代际特征。出生于1989年的作家蒋方舟这样描述“90后”:“掌握着最领先和敏锐的工具,获得最全面和前沿的资讯,却过着最封闭最自我的生活”。一位事业已小有成就的“90后”也曾对笔者说:“‘90后’可塑性很强。有些叛逆,但也急于得到社会承认,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渴望实现自身价值。掌声多了,就会更努力;指责多了,也许会多一些沉沦。”
美国作家哈罗德・罗森堡在《荒漠之死》中说道: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事实上,灵光四射的“90后”已经在给这个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有的已经走在创新的最前沿,但他们真正“加冕”,担当大任,大概还需要时间与契机,正在爬坡的他们,需要掌声与赞扬。
给“90后”点个赞,这“赞”是肯定,更是鼓励和期许。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90后”刚刚开始步入社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多一些掌声,多一些正能量,他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会迈得更稳,第一粒扣子会扣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