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信息9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9-29浏览次数:834

生物工程系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中获佳奖

1112日,首届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生物工程系黄霞、贾顺庭两位同学不畏强手、沉着应战,以坚实的理论、娴熟的操作折服了大赛裁判,分别获得大赛一、二等奖的骄人成绩。

 据悉,此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包括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53所院校的192名学生参加。大赛分四组(生化提取组、分析检测组、微生物发酵组和植物组培组)开展比赛,设置了理论知识、基础技能操作和项目任务操作等竞赛内容。旨在激励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生物类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选拔适应生物技术类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迎接此次大赛,生物工程系从5月份开始培训和选拔,由副主任陈其国担任领队,赵艳霞、刘德超、高广斌等担任指导老师,选派李莉担任大赛裁判。从最初参加集中培训的 64名选手中层层选拔,最终确定4名同学参加比赛。经过近两个月的强化训练,参赛选手发扬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常常加班至晚上11点才离开实验室。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有回报。一二等奖的获得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诠释,也展现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风采。

(生物工程系 周娅敏)

用苦难打开生命之门

建筑工程系学习谭之平同学事迹有感

为了贯彻落实我院关于学习谭之平同学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日前,建筑工程系针对此次活动的开展予以精心筹备,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全系范围内开展向谭之平学习的活动。

该系各班大多以团组织生活会及班会的形式来开展此次学习活动,会议将自由发言与探讨学习相结合。对于谭之平同学的先进事迹,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无不被她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正如造价07301班陈丽所言:“学习了谭之平的事迹,我相信因感动而羞愧的人不只我一个,我只想说,沉睡的人们,你们该觉醒了。”殷容同学发出了“在人生的风雨中,我们要多一份坚韧执着,才能有自己的一片晴空”这样的呼唤。在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大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她所有的美好品质,她就像是一朵绮丽的奇葩,时刻绽放出坚定的美丽。对于命运的不公,人生的不幸,她选择勇敢面对。她说:“苦难是挂在脖子上的一把钥匙,当生活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有另一扇门打开”。身处异地,艰难求学,她不言放弃。一次次命运的打击,心中的理想是支撑她坚定前行的动力。重压下的前行是所有强者的勇气。善事父母,感恩孤残,她大度宽容。在行孝之间,在残弱之中,她用善良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从古至今,不乏苦学名成之贤,也不无坚强勇敢之士。古人的美好品德是一代骄人典范,时刻鞭策着后人。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精神文明需要加快发展脚步。谭之平同学的先进事迹,无疑不是给我们的精神国度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对于人生的悲凉,生活的磨难,我们无法预知,但当它悄然降临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可以做到勇敢面对。

学习了谭之平的先进事迹,各班纷纷倡导抒写学习感想,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间进行交流评比。各班也深挖本班自强不息、勤奋求学的典范,并在班上进行表彰。通过这些活动将谭之平精神印于每个人心中,时时鞭策大家勇敢面对困难,以自强精神坚定求学之路。

(建筑工程系学生服务中心)

 

整顿学风 严字当头

商学院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整顿学风,严字当头。本学期开学以来,商学院从三个方面着手,狠抓学风建设工作。

一、加强认识,全面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利用各种手段对学风建设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全系的教师、辅导员及全体同学都能意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能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工作中去,始终把学风建设工作置于首位。组织学生党员、团总支、学生会及班干部认真学习学校的有关文件,召开动员大会,使大家明确开展学风建设的含义、目的及重要性,使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活动中起到模范作用。

2、切实提高学生早操和晚自习出勤率,狠抓学生到课率。辅导员全程督查学生的早操晚自习,深入课堂检查出勤率,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引导学生逐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促进学生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3、做好评优表彰工作,树立学风建设典型。认真开展20072008学年评优评奖、2008学年国家奖学金的申报工作。以评优评奖为契机,促进学校学风进步、促进学习质量提高为目标,对先进班集、先进个人的事迹进行宣传,查找不足、完善制度、帮助后进、开展帮扶相结合,带动全系学生争优创先,从而掀起学风建设的新高潮。

二、齐抓共管,认真落实学风建设工作

1、把学风建设同就业工作紧密结合。由于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针对这种情况,系总支副书记邹付廷、学生服务中心主任刘文韬及就业干事对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三场就业教育讲座,从就业形势政策到就业观念的转变,从简历的制作到面试的技巧,从毕业的流程到就业的安全知识,进行一一讲解。

2、把学风建设与安全教育稳定紧密结合。安全稳定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把建立宿舍内良好的学习风气作为创建安全文明宿舍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奖惩并用,做好学习帮扶和学习预警工作

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尽量减少学生中期掉队。学生管理应以教育为主,建立帮扶责任制和惩罚制度。该系率先引入“预警通知单”,对旷课、夜不归宿的学生采用的是预警,对违纪达到一定次数的同学先下发“预警通知单”,辅导员对此类同学进行谈话和跟踪教育,奖惩并用,通过一年的观察,接到预警通知单的同学普遍进步较大。仍未改正的学生,经过辅导员和班级评议,学生服务中心认定,再进行处分。

商学院学风建设工作,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有条不紊的开展,收到不小的成效。应该坚持正面引导,立足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立足学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力争形成一些商学院有特色、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                                                       商学院 蔡静宜)

 

院党委副书记谈朝阳为电信学子作形势政策教育主题讲座

日前,在计算机C座二楼,院党委副书记谈朝阳为电信学院08级同学作了一场意义深刻的时事政治教育报告。

针对08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书记采用播放4个新闻视频短片来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胡锦涛主席赴汶川地震灾区访问受灾人民;奥运圣火在高海拔的珠峰点燃;精彩绝伦的奥运会闭幕式;振奋人心的神七问天及航天员返回出仓。又用图片展示了当代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谈书记指出,无论是不平凡的2008还是人民生活的变化都来自于改革开放30年,来自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后谈书记希望广大青年要“审时度势,明确任务,坚定信念”,继续发扬爱国热情,继续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陈 洁)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党支部赴韶山学习革命传统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党支部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党员思想教育活动。1030,在直属支部书记范体禄的带领下,该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一行18人来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本次活动旨在缅怀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合作精神。

111,在去韶山的路上,虽然一直下着中雨,空气里带着湿漉漉的寒气,却挡不住队伍强烈的学习热情。韶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也是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队伍先后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滴水洞、刘少奇故居等景点。大家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来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铜像前,肃穆列队,向毛主席铜像深情三鞠躬。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听取讲解,仔细观看图片展览,深刻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2日,队伍又走进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开启湖湘文化之旅。1个多小时的参观,大家了解到岳麓书院的学规、历代名人,历史发展以及书院的创建和繁盛。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对领袖们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深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是后辈们学习瞻仰的典范。此次韶山红色之旅,使大家再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柏

蝶恋花・赞校友


黄金山上苦攻读,

红房尘土,

絷起经纬图。

香樟雪松参天悟,

英才巧匠成商贾。

深秋菊艳迎校友,

工学结合,

共铺示范路。

敬业神韵展帷幄,

栋梁专家遍五洲。 (计算机学院 朱振祥)


 

学习园地◆科学发展观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论述的学习体会

〔编者按〕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教育作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对教育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人民也对教育充满新期待。我国教育事业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成世界一流的教育,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为教育发展寻找坚实的思想根基,始终坚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需要我们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

(本文作者: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就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科学的定位。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确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论述,对于我国教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体系的最基本范畴之一,也是准确认识把握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关键点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发展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往往会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极其辉煌的里程碑,深刻地影响了160年来世界发展的轨迹。这一发展观体系有两个重要理论基础,一是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那样,“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说,离开了发展,任何发展观都无从谈起;离开了物质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发展也无从谈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体系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判断发展的特征,研究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活动,从来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认识发展的理念,指导发展的观念,也随着发展的实践和环境而不断更新。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内的重要发展思想,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在发展问题上曾经历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使党的发展观发生了重大飞跃。江泽民同志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发展经验,借鉴新形势下的国外发展经验,研究当代最新发展理念,提出并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所谓一脉相承,就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坚定了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地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变革与创新。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文明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历史条件下进展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涉及他人、“一切人”的集合。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群体意义的人),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这一科学论断,已被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及当代的知识经济驱动教育发展的历程所验证。科学发展观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准确认识把握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关键点。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础,不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所以,其第一要义必然是发展,而且教育发展的理念,应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强化和丰富;教育发展的水平,必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逐渐提升;教育发展的方式,也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环境条件而不断改进和转变。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及其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首先需要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发展;国家安定和民族振兴,根本在于发展。抓住发展,就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这一发展进程自然包括教育发展在内。邓小平同志始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谋划教育发展,他深刻地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在党的十六大把教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促使教育在世纪之交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向全党论述第一要义是发展时,特别强调了“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并在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新的重大部署。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基本上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我国从曾经拥有世界最大的文盲人口群,发展到当今拥有世界最大的受教育人口群,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近年来进入了义务教育免费程度较高国家行列,高等教育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迅速,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时间超过10.5年,教师队伍建设稳步增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跃上新的台阶,教育法制建设有了全面进展,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纵观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上曾经错过一些发展机遇,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机遇应是抓得十分到位的。在近30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拉动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在21世纪初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打下了较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想一下,如果在过去10年中没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规模地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而把这些任务放到现在才开始执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度、劳动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均不可能达到当今的水平,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可能受到不小的影响。

回顾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对人力资本理论予以关注的现象,不难发现,世界范围的发展理念相继发生了若干次深刻变化,由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属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于是,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国家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的模式受到了重视,并在部分国家获得明显成功。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环境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可持续发展优势越来越蕴藏于知识和人才之中,由联合国极力倡导的从生态环境到经济社会的“千年发展目标”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引发了世界发展理念又一新的变革。在我国深度介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态势下,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人均拥有量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压力愈显巨大。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第一要义是发展时,不仅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重申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遵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要求,教育发展战略地位势必更为清晰:如果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创新型人才,就没有创新型国家;没有教育可持续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人力资源强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教育发展,必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和知识文化贡献。

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各方面事业的有机统一,教育事业必须自觉地遵循发展客观规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指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对第一要义是发展的三种展现方式作出了全面阐释。实践表明,任何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都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要充分体现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等全方位要求,着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有机统一。

经过几十年全党全社会的努力奋斗,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并存等多种层次、类别和形式的格局。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却日益趋向发达国家水平,加上文化传统、独生子女、居民收入差异、就业回报率分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强烈教育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形成很大反差,在我国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中,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知识贡献的力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上述需要,部分地区及领域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运行。若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要求,适应基本国情,缓解主要矛盾,我国教育的发展总体上还面临许多复杂、困难的问题,需要持之以恒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后,我国教育发展将以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预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义务教育发展的要点是“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乃至区域间办学水平差距,确保全体学龄人口平等接受有基本质量保证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要点是“基本普及”,在城市地区普及的基础上,分区规划,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普及和资助重点放在农村初中毕业生群体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点是“市场需求导向”,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的需要,完善财政重点支持、多渠道筹资、加强行业责任、校企合作等制度,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发展的要点是“规模质量平衡”,科学定位学校功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构筑各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的基地和高地。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要点是“教育资源共享”,充分依托学校教育系统,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形成覆盖各行各业的、开放的、灵活方便的终身学习平台。同时,还要继续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性任务。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不仅是教育发展,最大的任务还在于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深刻体会。(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8日第3版)

(责任编辑:胡 晓 武 静)